2023-04-12 09:31:31 来源:东方资讯
□盘州市柏果镇中心校 刘奎娣
摘要:自新课改落地后,各科目的教学目标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这是新时代下每个教师都需要肩负起的重要使命,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与家国情怀教学维持高度统一的内容,对此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向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切实提升个人的家国情怀,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关键词:家国情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渗透措施与方法
培养家国情怀需要以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去推进和展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科学的授课,如此才能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度挖掘教材中与爱国教育相关的内容,并且向学生展开深度的指导,将爱国主义意识内化于心。
一、讲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我国的公民都拥有民众的权利,同时也必须要承担起对应的义务,只有先让学生明确作为社会一员,作为我国公民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应该履行怎样的义务,拥有怎样的权利,如此才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国家、集体归属感。
比如在围绕《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课程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立足“权利”和“义务”这两个基本的核心点,引导学生学习目前他们年龄所享有的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尤其是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对“爱国义务”部分的宣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到,虽然每一个公民都有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基本权利,但同时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要履行爱国的基本职责、维护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的主权,如此就让大家可以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逐步了解“爱国是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这一事实,让他们初步形成爱国的理解和感知。
二、引导学生构建民族团结统一意识
我国有56个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只有56个民族联合在一起,才能助推祖国实现更好地发展。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时,教师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强化民族团结统一意识,让他们知道民族团结统一是高于一切的。比如在《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这一课程中涉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知识点,在该部分知识点中对民族团结统一的意识进行了详细论述、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组成特点以及彼此在文化上所具备的交融特色等诸多资讯,如果教师可以立足这一章节知识点,向学生展开深度的教学,往往就能逐步带领学生塑造起民族团结统一意识,对他们强化良好的家国情怀有着重大的作用。具体来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设定,首先引导学生一起阅读文本内容,然后告知学生这一事实: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很多地区的开发都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让学生讨论一下不同民族在民族团结统一上所发挥的具体价值和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深刻意识到,原来56个民族团结统一在一起是实现我国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三、思想精华与传统礼节
1.形成物质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乃属于比较重要的国家认同教育环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从物质文化角度出发去理解,物质文化涵盖着人们衣、食、住、行等不同方面,是一个民族可以实现有效延续和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科学引导,强化他们对传统物质文化的理解,逐步形成深度的热爱。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融入的与各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往往是丰富且精练的,比如展现各个时代的青铜器、丝绸、瓷器以及工程建设等各类图片和文字内容,这样设计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向大家展现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精湛技艺;另外,在物质文化的介绍中还会穿插一些东、南、西、北不同方位城市的不同民族差异,通过强化这些内容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各民族文化的优势和亮点,并且逐步形成物质文化认同感。
2.引导传承优秀传统美德
优秀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千年的传承之中,传统美德反映了人和人、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而道德与法制教材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强大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国人的精气神,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人们寻求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教材内容向外进行不断延伸,向学生讲解各类优秀传统美德的内容,让他们可以在深刻的感知中逐步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存在的意义及背后承载的内涵。
例如在围绕《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一课程展开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分享56个民族所传承下来的不同美德,让学生围绕着不同民族传承的美德展开进一步的比较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依托,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分享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引导他们构建民族统一意识,了解传统礼节,往往就能让学生持续浸润在家国情怀中,并且逐步培养个人的民族自信、国家自信。
参考文献:
[1]全晓洁. 中小学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8.
[2].道德与法治教材:新名称下的新挑战[J].今日教育,2016(10):25.
标签: